当前位置: 主页 > 创业中国 > 资讯 >

青年筑桥探路中非沟通 “语言新基建”赋能中企出海

来源:互联网 2025-05-16 11:26:14  阅读:-
导读: 

近日,一支由西安翻译学院青年学子组成的调研团队,以《从语言森林到坦途:何为中非沟通的语言新基建》为题,深入6家在非中资企业及18家下属企业开展实地调研,为"一带一路"倡议下的语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珍贵的实证依据。

青年视角:解码中企出海的"语言密码"

团队通过问卷调查(覆盖80名管理人员、技术人员)与深度访谈发现, 61.25%的企业认为员工语言能力"非常重要",但在非洲多语种环境(如法语、斯瓦希里语等)中, 92.5%的企业面临沟通断层、专业翻译精准性不足等挑战。中企海外业务已覆盖62个投资项目,雇佣外方员工近250万人,但语言服务人才缺口显著,尤其缺乏既懂专业又通当地文化的复合型人才。

青年行动:从"语言桥"到"文化桥"的实践

作为"一带一路"倡议的青年参与者,团队不仅完成了数据采集,更以行动践行责任:

搭建语料库:构建"非洲民族多语语料库",收录当地法律、商务等场景用语,助力中企跨越"语言森林";

创新传播载体:制作中非友好故事短视频,获"中非友好故事短视频大赛"一等奖,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中国文化;

链接政企资源:与传神语联网等企业合作,探索"AI+多语言"技术应用,为43%计划引入人工智能翻译的企业提供技术路径参考。

青年声音:让世界听见中国,也让中国听见世界

团队负责人高琳怡表示,"青年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,更应成为沟通的建设者。我们希望通过语言服务,让中企出海少一些'水土不服',多一些'民心相通'。"

他们用问卷、访谈和技术工具搭建沟通之桥,他们展现的不仅是学术调研能力,更是中国青年对全球治理的参与意识。这种"把论文写在大地上"的实践,正是"一带一路"倡议最生动的青春注脚。


推荐阅读:

 

(正文已结束)

(编辑:喜羊羊)
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