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创业中国 > 资讯 >

​修武~千年古县 韩愈故里

来源:互联网 2020-12-11 12:28:05  阅读:-
导读: 


中华“千年古县”修武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几千年的悠久历史,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,被后世尊称为“百代文宗”、“千世师表”的“文圣”韩愈,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。

韩愈(768—824年),字退之,因自称“郡望昌黎”而被世称“韩昌黎”、“昌黎伯”、“昌黎先生”。其父韩仲卿,曾在武昌、鄱阳、长安等地作官。韩仲卿在由武昌调任鄱阳时,武昌人请其好友、大诗人李白为其写《去思颂碑》,开宗明义曰“君名仲卿,南阳人也”。此南阳后经宋代大儒朱熹等人考证,为“晋启南阳”之“南阳”,而非邓州之“南阳”,并进一步考证“河内修武,即《左传》所谓‘晋启南阳’”, “然南阳之为河内修武,则无可疑者”。

大历五年(770年)正月,在韩愈未满三岁时,父亲韩仲卿病故在秘书省秘书郎任上,韩愈随长兄韩会一起将父归葬修武。同年十月母亲也去世,韩愈弟兄为母亲办了丧事后,在修武为父母守孝近四年。大历九年(774年)春,韩会赴长安复任起居郎中书舍人,韩愈随兄嫂居于长安。大历十二年(777年),韩会受元载案牵连,被贬到韶州(今广东韶关市)任刺史,韩愈随兄嫂一同前往广东。大历十四年(779年),在韩愈12岁时,韩会去世于任上,韩愈随嫂嫂一同将哥哥归葬修武并为哥哥守丧三年。少年韩愈先后在故乡修武生活近十年。

兴元元年(784年),因为当时修武处于兵荒马乱之中,嫂嫂带着韩愈等全家人到安徽宣城生活(宣城有韩会在此任职时置办的房产)。唐贞元二年(786年),十九岁的韩愈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,一连三次均失败,直至贞元八年(792年)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。按照唐律,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,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,但都失败;三次给宰相上书,没有得到一次回复;三次登权者之门,均被拒之门外。韩愈愤愤不已,感慨孤身一人,仕途艰难,于贞元十一年(795年)五月东归修武扫墓。此时适逢嫂嫂去世回修武安葬,他为嫂嫂庐墓百日,服孝半年。期间,于当年秋日游历修武云台山,并写下了《题西白涧》一诗,其中一段为:“天门幽深十里西,无奈落日催人归。谁能叮嘱天宫事,为我乞取须臾期。上天无梯日不顾,牢落归来坛未暮。闭门下马一衾寒,梦想魂驰在何处。”日落时分韩愈才从云台山中回转修武家中。

韩愈青少年时期在故里的这些丧事活动,史书没有也不可能记载,韩愈在其诗文中也未提及,只是到了唐贞元19年(公元804年),韩愈才在《祭十二郎文》中称:“兄殁南方,吾与汝俱幼,从嫂归葬河阳”、“吾往河阳省坟墓。”为什么不说“南阳”或“修武”,而说“河阳”呢?这是因为当时的“南阳”已经作古,“修武”也成了普通小县而风光不再,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河阳县则先是升格为名气极大的河阳三城节度使,后又升格为管辖着包括修武在内的怀、卫二州的河阳军。韩愈笔下的“河阳”乃河阳军,而并非河阳县。笔者曾查阅我国第一部编年史《资治通鉴》从韩愈出生前的公元763年到韩愈去世后的公元833年期间70年的记载,发现共提及“河阳”25次,其中“河阳军”5次、“河阳节度使”6次、“河阳三城”4次、“河阳兵”3次、“河阳将”1次,这些与“河阳军”有关的记载共19次,而没有一次记的“河阳县”,只有一次记为“丁丑,复以乌重嬴领怀州刺史,镇河阳”,似有“河阳县”的意思。按照这样的几率,韩愈所言之“河阳”是指“河阳军”还是“河阳县”,不是再明白不过了吗?

韩愈在与朋友聚会赋诗联句时还曾自称“我家本湹谷,有地介皋巩”。于是就有人说韩愈故里在东都洛阳曾管辖的“河阳”。史书记载,韩愈自公元795年在洛阳结婚,后在799、800、802、807—809年几次来洛阳生活居住,810年韩愈又担任河南县令,分宰河洛。所以洛阳必有韩愈的住所,这是很自然的事,并不能代表韩愈故里就在洛阳,更不能表示韩愈的故里在与洛阳隔河相望并曾归洛阳管辖的“河阳”。

贞元十八年(802年)春,韩愈终于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,从此走上仕途。这其间,韩愈在指导李翱、张籍等青年学文的同时,利用一切机会,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,开启了他倡导的古文运动。韩愈在唐代儒学衰微将“溺”而释、道盛行之际,力辟佛、老,致力于复兴儒学,取得了重大的成功,开启了宋明理学之先声。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,其实就是复兴儒家思想的重要手段。韩愈在思想、文化、教育诸方面均作出巨大贡献。

从政后的韩愈苦心为民、夙夜在公,却再也没时间重返故里。他忠君报国,却几遭贬黜,仕途坎坷。贞元十九年(803年),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。当时关中地区大旱,韩愈在查访后发现,灾民流离失所,四处乞讨,关中饿殍遍地。目睹严重的灾情,韩愈痛心不已。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,谎报关中粮食丰收,百姓安居乐业。韩愈在愤怒之下上《论天旱人饥状》疏,反遭李实等谗害,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。

元和十二年(817年),韩愈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,参与平定“淮西之乱”,因功升为刑部侍郎。元和十四年(819年)正月,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,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。韩愈不顾个人安危,毅然上《论佛骨表》极力劝谏,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,要求将佛骨烧毁,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。宪宗览奏后非常生气,要用极刑处死韩愈,裴度、崔群等人极力劝谏,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。韩愈被贬后,写下“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贬潮阳路八千,欲为圣明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”的诗句,表达了自己忠心进谏、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。

长庆元年(821年)韩愈升任兵部侍郎。长庆二年(822年)二月,镇州兵乱,穆宗命韩愈为宣慰使,去镇州招抚乱军。韩愈即将出发时,百官都为他的安全担忧。穆宗也感到后悔。韩愈说:“不畏生死去执行君命,是我作为臣下应尽的义务。”于是毅然只身前往,独闯叛府,义服叛军,圆满完成招抚任务。同年九月,转任吏部侍郎。

长庆三年(823年)六月,韩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,后又改任吏部侍郎。京兆之地自古复杂难理,在韩愈整治下,社会安定,物价稳定,盗贼不敢出门。长庆四年(824年)八月,韩愈因病告假,结束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的从政生涯。同年十二月二日(12月25日),韩愈在长安靖安里家中逝世,享年五十七岁。韩愈死后获赠礼部尚书,谥号“文”,故后人称其“韩文公”。苏轼盛赞韩愈“文起八代之衰,而道济天下之溺;忠犯人主之怒,而勇夺三军之帅”。元丰元年(1078年),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,并准其从祀孔庙,也就是说把韩愈当作了仅次于孔子的圣人。

综观韩愈的一生,体现了其“忧国忧民、敢于担当、至善至孝、大忠大勇、崇文重教、勤政廉政、求真务实、开拓创新”的精神,不愧为继孔子、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圣人。韩愈是我们大中华更是修武的骄傲和自豪,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。



推荐阅读:中国风云网

 

(正文已结束)

(编辑:喜羊羊)
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